怀疑自己得了肝炎,首先要去医院检查肝功能、血清学及其他相关指标,以确诊是否存在肝炎及其病因。必要时进行腹部超声、CT或磁共振检查,针对不同类型的肝炎开展相应的治疗。
日期:
阅读:14
酒精肝黄疸的产生主要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与胆管损伤引起的胆汁排泄障碍。治疗方法包括保肝和使用药物如甘草酸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及还原型谷胱甘肽,必要时可考虑糖皮质激素治疗。
日期:
阅读:36
肿瘤压迫导致的黄疸是机械性梗阻性黄疸,药物治疗无效。治疗方法包括缩小肿瘤以恢复胆管通畅、放置支架以便胆汁流通,以及在梗阻上方放置外引流管。实施具体方法需由专业医生评定。
日期:
阅读:47
胰腺癌出现黄疸常见,主要取决于癌症发生的部位和程度。胰头部癌症通常容易引发黄疸,因为其靠近胆管。相比之下,胰体和胰尾部的黄疸通常指向晚期胰腺癌。明确病情需要进行CT和核磁检查。
日期:
阅读:38
胆管的肿瘤常导致黄疸,因胆管癌压迫胆道造成机械性梗阻,胆汁无法排泄。药物疗效差时可采取介入治疗,包括ERCP放置支架或经皮引流。
日期:
阅读:39
焦虑症与乙型肝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关系。乙型肝炎患者由于病情担忧而长期焦虑,影响免疫功能,进而影响乙肝病毒的清除。此外,焦虑症本身也可能通过影响免疫力对乙型肝炎产生间接影响。
日期:
阅读:37
肝硬化早期症状包括脸消瘦和面色黝黑,由于肝功能减退导致黑色素增多;慢性消化不良表现为饮食减退、腹胀及隐痛;全身乏力和易疲劳的感觉;少数患者可见蜘蛛痣和肝脏轻度肿大;以及由于激素变化引发的乳房胀痛和睾丸收缩等症状。
日期:
阅读:27
胆管肿瘤引起的黄疸主要是机械性梗阻,治疗效果差。可通过介入治疗选择放置支架或经皮引流来缓解黄疸。这两种手术需满足特定条件才能进行。
日期:
阅读:51
乙肝可以引起肾脏疾病,称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主要表现为膜性肾病和膜增生性肾炎。尤其在儿童及青少年中较为常见,诊断通常依赖于肾组织切片和血清中的乙肝病毒抗原。
日期:
阅读:45
乙肝患者常出现多种症状,包括黄疸、皮肤色泽改变、乏力、水肿及肝区疼痛。同时,肝脏和脾脏可能肿大,伴随消化不良等问题,手掌可能出现发红现象,提醒患者注意肝脏健康。
日期:
阅读:36
病毒性肝炎的携带者是指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者,分为E抗原阳性和E抗原阴性两种情况。E抗原阳性携带者一般是大三阳,DNA复制活跃;E抗原阴性携带者则为小三阳,DNA阴性,肝功能正常,持续一年以上。
日期:
阅读:40
肝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生肝癌的几率显著高于正常人和普通肝炎或肝硬化患者。若合并糖尿病肾病,则治疗方案需依据肾病程度,严重尿毒症情况下宜选择微创或保守治疗,减少全身和肾脏的影响。
日期:
阅读:35
高血压需评估其程度及有无并发症,包括肾脏、脑血栓和冠心病等。特别是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心衰情况会影响手术选择,一般不建议开刀手术,需考虑微创治疗方式,如肝动脉介入或微创射频消融,但需评估病人心功能以确保承受能力。
日期:
阅读:44
乙型肝炎感染的诊断依据是乙肝五项检查结果。第一对是乙肝表面抗原与乙肝表面抗体,表面抗原阴性、表面抗体阳性可能说明接种了疫苗或病情好转恢复,还有少见情况可能是抗原基因变异。
日期:
阅读:41
乙肝相关性肾炎的中医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包括肝郁脾虚型的治疗小柴胡汤和五苓散、肝肾两虚型的黄芪汤、湿热内蕴型的茵陈蒿汤及气滞血瘀型的血府逐瘀汤。
日期:
阅读:34
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乙型肝炎病毒,该病毒在血液中有三种颗粒结构: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大球形颗粒是完整的病毒,具有传染性,而小球形颗粒和管型颗粒则不含DNA,不具传染性。
日期:
阅读:43
肝细胞病变一般分为几种情况,包括水样变性、坏死(凝固性和溶解性)、脂肪变性及淤胆。伴随肝细胞变性坏死,可见细胞修复和增生,可能形成假小叶,同时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以及组织增生引起的纤维化。
日期:
阅读:54
乙肝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转变成肝硬化,表现为胃口不好、腹胀、乏力、肝脏增大等症状。肝硬化并发症包括电解质紊乱、上消化道出血和肝癌等,需及时干预以防恶化。
日期:
阅读:49
艾滋病的皮疹分为急性期和发病期。急性期皮疹通常无明显瘙痒,伴随发烧和淋巴结肿大。发病期皮疹则可能因真菌或细菌感染,出现明显瘙痒,需结合实际感染情况分析。
日期:
阅读:47
乙肝携带者包括乙肝大三阳、乙肝小三阳及健康携带者。健康携带者肝功能正常无需治疗,只需休息和定期复查。慢性乙肝患者则需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防肝脏损伤加重,恢复肝脏功能。
日期: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