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的形成主要由于胆固醇结晶析出、胆道感染和胆汁淤滞。胆汁中的胆盐和磷脂与胆固醇比例失调会导致胆固醇溶解度下降,结晶析出。胆道感染时,细菌死亡后产生的菌体碎片和黏多糖结合形成结石。
日期:
阅读:12
肝血管瘤的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及多种影像学检查,最终确诊需进行病理检查。其特征是典型的灌注特点和灯泡征,快速生长的肝血管瘤需警惕肝血管内皮肉瘤,一旦难以鉴别则需及时手术。
日期:
阅读:26
肝海绵状血管瘤通常采用动态复查彩超观察,其小且无症状的肿瘤不需手术。而对较大或有症状的肿瘤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孕妇需谨慎,因激素变化可能引发血管瘤快速生长和破裂,出现急性腹痛需及时就医。
日期:
阅读:26
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肝肿瘤,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者均不易癌变。临床上多见的为先天性肝囊肿,表现为单发或多发。小的无症状肝囊肿无需处理,而大的囊肿可通过多种方法处理,严重者可考虑肝移植。
日期:
阅读:18
鉴别肝囊肿和肝癌的方法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肝囊肿通常无肝炎病史,检查往往无异常,预后良好;而肝癌通常有肝炎病史,表现为肝硬化,影像检查提示肿瘤强化,预后较差。
日期:
阅读:22
饮食卫生在预防寄生虫性肝囊肿中至关重要,尤其是不吃生肉。肝囊肿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后者主要由先天性、炎症性、创伤性和肿瘤性原因引起,而前者则由细粒棘球绦虫等寄生虫引起,主要分布在畜牧地区。
日期:
阅读:18
肝血管瘤的最主要危害是自发性破裂导致腹腔内大出血。其起源于胚胎性血管错构芽,可能与激素、怀孕等因素有关。肿瘤生长后可压迫邻近器官,引起消化障碍和肝区疼痛,甚至导致死亡。
日期:
阅读:20
肝血管瘤病与滥用药物、激素、饮酒及不良刺激有密切关系。肝海绵状血管瘤起源于胚胎性血管错构芽,受到类固醇激素和避孕药等因素影响。肥大细胞增生与遗传及非特异性因素相关。
日期:
阅读:22
适应症主要包括:不能手术切除的恶性肿瘤导致的胆道梗阻、手术前中重度黄疸患者的减压、胆道化脓性炎症以及胆肠吻合后续发的良性狭窄。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只能减轻胆道炎症,改善肝功能,治愈病变的方法需另外手术。
日期:
阅读:14
ERCP术后可能出现六项主要并发症,包括胰腺炎、胆道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穿孔、低氧血症、心血管意外及药物过敏。尽管ERCP是成熟的操作,仍建议在高级中心进行,以确保手术安全。
日期:
阅读:23
胆囊癌的分期主要有Nevin分期和TNM分期。Nevin分期分为五期,包括原位癌、侵犯黏膜和肌层、侵犯胆囊壁全层及发生转移等。而TNM分期则更为复杂,涉及对不同部位的具体侵犯情况进行分类,涵盖了从局部到远隔器官的转移。
日期:
阅读:17
临床上肝血管瘤分为四种类型:无症状型,肿瘤小于4cm;腹块型,患者可无意中发现肿块;压迫型,肿瘤压迫邻近脏器,出现上腹胀满、疼痛等;内出血型,肿瘤破裂导致腹腔内出血,出现低血压、休克等症状。
日期:
阅读:8
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血尿常规和肿瘤标志物检查。影像学检查推荐超声、CT、磁共振胆道成像及胆道造影,超声为首选。检查可用于检测胆道梗阻及潜在感染。
日期:
阅读:18
本文介绍了肝外胆管良性狭窄的六个主要原因,包括医源性损伤、胆管结石引起的感染、先天性胆道异常、良性肿瘤、肝移植后的变化及其他疾病引起的压迫等。
日期:
阅读:15
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血管内皮细胞瘤。儿童主要发病为肝血管内皮瘤,可能导致心力衰竭;成人多为海绵状血管瘤,往往无症状,发生破裂时需切除。病因与血管发育异常、激素等有关,孕妇期间需注意血管瘤增大。
日期:
阅读:18
胆囊位于右侧上腹部,储存和浓缩胆汁,排出胆汁以帮助脂肪吸收。在消化期间,胆囊收缩,胆汁进入肠腔。切除胆囊后,胆汁仍由肝脏分泌,人体功能未受大影响。
日期:
阅读:16
目前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分为三类:直径大于10cm的肿瘤、5-10cm且位于肝边缘的肿瘤、有症状或不能排除恶性的3-5cm肿瘤。肝切除是治疗肝血管瘤最有效的方法,手术范围根据肿瘤大小决定。
日期:
阅读:20
肝结节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其中良性结节以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早期肝结节多无明显症状,通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确诊需进行病理学检查与活检。
日期:
阅读:32
胆囊结石的最佳治疗方法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且复发概率高。少数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尝试溶石治疗,但风险和效果不佳。无症状患者也需定期观察,避免并发症如胆绞痛和胆囊癌。
日期:
阅读:19
胆道是肝脏生成胆汁后,将胆汁排入肠腔的通道,正常情况下是中空的。胚胎时期,胆管由实心条索逐渐变为空心管道。如果空泡化过程异常,可能导致胆道闭锁,形成实性部分。
日期:
阅读:29